Skip to main content block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日本未來脫碳能源主力可能是氨或氫之論點

2023-06-02 台北駐大阪經濟文化辦事處經濟組 黃王維組長

據媒體報導分析,日本脫碳能源主力可能是氨或氫之論點目前仍在業界討論。一家生產工廠設備公司的高層表示,日本同時擁有運輸和發電的技術。最後採用氫或氨最為脫碳能源將取決於基礎設施的未來發展情形。

專家表示,氫與氨兩者都有助於能源的多樣化。兩者對經濟安全保障都非常重要,但未來有必要確定產業發展的優先順序,以利有效分配資金和人力資源。

氨與氫氣和天然氣相比,可燃性和熱值都較低,但可以透過設計燃燒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氫的單位體積能量密度非常低。 例如,大約需要3,000公升氫氣才能獲得相當燃燒1公升汽油的熱值。氣體壓縮或液化是高效儲存和大量運輸的先決條件。氫液化後的體積可以壓縮到1/800,但液化溫度零下 253 度,比液化天然氣 (LNG)零下162度更低90度。且冷卻需要大量能量,而且也容易揮發成氣體,將使氫氣從儲罐中發生蒸發現象。

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法是以氫化合物取代並進行儲存和運輸。如果轉化為氨,在常壓零下33度,甚至在室溫溫和的條件下也能進行液化。如此氫將可以通過分解提取並用於燃料電池汽車等,亦可當作燃料可以在發電廠燃燒。

儘管有人擔心氨對人體有毒,但日本國內約20%的化肥需求是從海外進口的,整個供應鏈已經累積安全處理的技術。最大的障礙將是氨的生產方法。氨生產是化學工業中最消耗能源的製程之一。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合成氨生產使用8,600兆千焦耳,約占世界最終能源消耗的2%。以原油換算相當於約2億噸的原油。以合成氨發電獲得的能量亦小於製造和運輸合成氨所需的能量。

另一方面,製造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亦不容忽視。大約70%的氨生產是以天然氣與水的反應完成的,其餘大部分使用煤炭。這是因為氫氣是透過與化石燃料在高溫下反應得到的,同時會產生大量的副產物二氧化碳。

氨的每噸生產量約排放2.4噸二氧化碳,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大約是生產粗鋼時排放二氧化碳的兩倍(按照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計算)。儘管如此,因運輸氫氣時液化成本很高,氨仍備受關注,可以降低最終的發電成本。

據日本自然資源能源廳表示,在100%專燒的情況下,每千瓦時的發電成本為氫氣97.3日圓,氨氣23.5日圓。如果氨是由可再生能源中的氫氣製成的,那麼就可以在國內採購。日揮控股、旭化成等公司將於2024年度開始在日本國內進行生產實證。

然而,在再生能源發展的現實情形下,日本適合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的大型場地在境內並不多。為了滿足日本國內再生能源需求,日本政府考慮未來產品將在中東和南美等太陽輻射豐富的地區生產後再進口至日本。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署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參考本網頁刊載商情資訊,請注意國情及商業環境之不同,而且不代表本部立場或政策。
點擊率:4052
:::
  • 上班時間:上午8:30~12:30 | 下午1:30~5:30 櫃台服務時間:上午9:00 ~ 下午5:00(中午不休息)
  • 本網站支援Edge、Firefox及Chrome,最佳瀏覽解析度為1600x900以上
  • 瀏覽人次: 259479353 更新日期: 2025-07-09 July 09 2025 GMT+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