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德國商報(Handelsblatt): https://hbapp.handelsblatt.com/cmsid/100140333.html?product=hb&utm_medium=in&utm_source=app&utm_campaign=share
文號:1144070039
稀土是製造電動車馬達、磁鐵、特殊玻璃與陶瓷材料等高科技產品不可或缺的原料。德國與歐洲在稀土供應上長期高度依賴中國,儘管中國市佔率正逐步下滑,2022年仍掌握全球約七成的稀土生產與九成的精煉能力,形成潛在戰略風險。專家特別提醒,除了磁鐵原料,陶瓷材料的依賴問題也常被忽視。
與此同時,日本早於2010年便因中國限制出口啟動多元化策略。Toyota在 2018年成功開發新型磁鐵,大幅減少對釹的依賴,並完全避開更稀有的鏑與鋱,改採鑭與鈰等較易取得的元素,有效降低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澳洲企業 Lynas 也已布局擴建精煉能力,集中提升鏑與鋱的供應安全。
相較之下,德國至今仍缺乏整體性因應方案。雖然BMW等業者已在部分電動馬達設計中棄用永久磁鐵,但多數製造商仍受制於成本與供應穩定性,持續仰賴中製稀土原料。例如Heraeus旗下的回收公司Remloy,其位於德國的稀土磁鐵回收設施因市場需求有限而產能閒置,反映業界對非中製材料接受度不足,亦不願承擔更高成本。
除了價格因素,德國在行政流程與基礎設施上也面臨瓶頸。一座新稀土精煉廠設立時程動輒三年以上,若從礦場開發起算甚至可能超過十年。專家建議,德國應優先建立戰略儲備庫,並強化對替代材料與創新技術的投資,例如 LED 照明即成功取代需使用鋱元素的傳統螢光燈,提供可借鏡模式。
政策層面,有學者呼籲可比照 Airbus 模式,由德國主導籌組多國出資的「戰略性原料公司」,整合歐洲資源、降低對單一供應國的依賴。透過長期政策引導、產業誘因與技術創新並進,德國有機會建立更具韌性的關鍵原料供應鏈,強化能源轉型與產業自主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