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經濟面對中國陷入兩難

2024-04-16 駐德國台北代表處經濟組 龔組長榮男

資料來源:德國公共廣播聯盟每日新聞(ARD - tagesschau):Deutschland in der China-Falle | tagesschau.de
文號:1134040057
 

德國總理Scholz的中國之行任務艱鉅:一方面,歐盟希望保護自身免受中國出口過剩的影響;另一方面,德國經濟仍然嚴重依賴中國,至今去風險成效不彰。

就在德國Scholz總理413日訪問中國前不久,與企業雇主關係密切並以其為導向的德國經濟研究所(IW)即發表一份研究報告:根據該研究,德國經濟不僅現在、且未來將繼續依賴中國;更重要的是,研究顯示德國對於重要原料及藥品的基本成分等之依賴甚至有增無減。IW經濟專家Jürgen Matthes表示,經常提到的企業去風險化,亦即減少進口依賴,成效並不明顯,至少在廣義範圍內是如此。

問題之一在於從替代供應商獲得所需的產品(例如化學與電子產業所需的產品)並不容易。而且中國許多原料的價格相對低價,以至於世界其他地區存在的原料礦藏開採無利可圖。研究專家建議可成立國家工作小組,尋究如何減少對特定供應商的依賴。

與此同時,德國正嘗試降低對中國的依賴,但效果不盡理想,反令自身陷入兩難境地:透過擴大基礎設施與住房建設來刺激經濟的政策再難奏效;經濟成長變得愈加薄弱。結果是,中國廉價商品湧向全球市場,透過增加出口來支撐其疲軟經濟。經濟學家已將中國視為「製造超級大國」。

中國的太陽能設備多年來一直主導全球市場,近幾年更擴大到電動車、風力渦輪機與機器等產業。因此中國的出口過剩也特別對同樣在這些領域占一席之地的德國工業帶來不容輕忽的影響。

面對中國規劃長期經濟發展,扶植晶片製造、機器人與人工智慧、能源發電以及電動車等重要產業逐漸走向品質領先,美國及歐洲皆備感壓力。美國對來自中國的眾多工業產品徵收懲罰性關稅,明確表示希望保護美國汽車工業免受中國進口產品的影響。歐盟執委會也對從中國進口之廉價電動車的成長持批判態度,主席Ursula von der Leyen數月來不斷警告,對中國過度生產的補貼可能會趕走歐洲製造商。

然而,歐盟的進口限制將導致中國的反制措施,德國工業因其在中國的業務龐大,將比其他國家的生產商蒙受更大的損失,尤其是汽車產業。

德國總理Scholz在上海與學生談到傾銷問題時表示,競爭必須公平是唯一要件,這樣就不會出現傾銷,也不會出現生產過剩,不會侵犯智慧權。

中國政府期待2024年可實現百分之五左右的成長,但目前經濟呈現疲軟,不確定的未來前景與房地產危機令人不安。中國與德國的貿易也在減弱。如果從總銷售額來看,2023年中國作為德國第1大貿易夥伴,但僅領先美國約20億歐元。德國自中國的進口下降約19%,出口也減少約9%

由於中國在全球市場上以低價銷售其產品,令美國、日本等國家不滿中國對企業的補貼政策,但墨卡託中國研究所專家Max Zenglein則認為這對德國而言將是一個機會,在獲取技術及資本方面可發揮重要作用。

點擊率:86